技术服务

玉米褐斑病

玉米褐斑病:

病原:

   属鞭毛菌亚门节壶菌属真菌。是玉米上的一种专性寄生菌,寄生在薄壁细胞内。休眠孢子囊壁厚,近圆形至卵圆形或球形,黄褐色,略扁平,有囊盖。
症状:

  发生在玉米叶片、叶鞘及茎秆,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,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,常密集成行,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,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,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,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,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,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,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,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,散出褐色粉末(病原菌的孢子囊),病叶局部散裂,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。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。
防治方法:
  1、农业措施。 ①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,并深翻土壤;施足底肥,适时追肥。一般应在玉米4~5叶期追施苗肥,追施尿素(或氮、磷、钾复合肥)10~15公斤/亩,发现病害,应立即追肥,注意氮、磷、钾肥搭配;③选用抗病品种,实行3年以上轮作;④栽植密度适当稀植(大穗品种3500株/亩,耐密品种也不超过5000株/亩),提高田间通透性。
  2、药剂防治。 ①提早预防。在玉米4~5片叶期,每667平方米用杜邦可杀得叁千1500倍液叶面喷雾,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;②及时防治。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杜邦福星60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。
 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 玉米褐斑病在叶片上的表现

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 玉米褐斑病在茎上的表现